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0的文章

等了16年!台灣的精準醫療終於邁入新局,基因科技與AI跨界打造新藍海

圖片
你能想像未來的醫學是什麼樣子嗎?也許精準醫療並非神奇魔藥,但人體生物資料庫正式啟動之後,確實會帶來直接而正面的影響,尤其醫療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人體生物資料、人工智慧(AI)與 基因科技 的跨界整合,預計將對台灣的精準醫療產業發展挹注新活水。 想像未來的情境,只要一滴血就能全方位評估你的健康狀況,醫生針對你的基因檢測、過去病史、家族病史、所處的生活環境及飲食等,為你量身打造個人化的診斷和精準治療,甚至還進一步能預防疾病。 這個美好的藍圖,到底要如何實現呢?關鍵就在於人體 基因科技 與AI的跨界整合。 隨著大數據和AI科技的快速進展,進一步推動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往前邁進。2015年全球掀起精準醫療潮流,這股風潮當然也延燒至台灣,即便當時已有大數據和AI技術,基因定序技術也在台灣發展多年,但精準醫療的發展仍然窒礙難行,關鍵就在於沒有屬於台灣人的「人體生物資料庫(biobank)」。 雖然台灣早在2003年就準備設置人體生物資料庫,卻一直到2012年才緩步跟上,但是資料量非常有限,2019年終於打破醫院之間的資料藩離,成功串連31家醫療單位的資料庫,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才算正式啟動,同時也讓台灣的精準醫療邁向重大里程碑。未來,在基因科技及AI跨界整合下,也許能讓台灣再創產業新藍海,進而在全球精準醫療市場取得一席之地。 基因解碼,需要「大規模」人體生物資料庫 過去, 基因檢測 廠商大多使用歐美的基因資料庫去驗證治療及藥物的效果,不過,由於每個國家(區域)人民的遺傳基因、生活型態、環境因素都不同,倘若缺乏台灣自己的人體生物資料庫,就沒辦法完整解碼台灣人的基因秘密,也很難透過大數據及AI的預測能力,進一步發現基因與疾病的關聯,更別說台灣的精準醫療發展與應用。 回顧歷史,生技產業風起雲湧的2003年,完成30億個DNA字母排序的人類基因解碼計劃之後,便開啟了各國的基因大戰。當時台灣也準備設置人體生物資料庫,與瑞典、荷蘭、冰島、英國、日本等國家在同一時期起步,但因為社會認為人體生物資料庫有圖利及侵犯隱私權的爭議而擱置,直到2010年立法通過《人體生物資料管理條例》後才開始施行。 與此同時,英國完成了人體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資料量高達50萬筆,2019年又斥資2億英鎊展開人類基因體定序計畫,預

用「基因檢測」掌握你的未來健康!4步驟決定你該做什麼項目

圖片
「 基因檢測 」最近越來越頻繁出現在健康檢查的項目中,也令人困惑「 基因檢測 到底可以檢查出什麼?」其實基因檢測在癌症、遺傳上的應用很廣泛,如果懂得運用,是可以管理健康的好工具。 基因檢測 是什麼 基因檢測 簡單來說,就是「用人體的基因,找出疾病的源頭」。所以它能告訴我們的,並不是當下的身體狀況,而是我們未來的疾病風險,可以說是一個預測未來的狀態。 而要開始 基因檢測 也很簡單,其實就像親子鑑定、驗DNA一樣,只要有身體的一部分組織,像是頭髮、唾液、指甲、血液,就可以開始檢驗;不過在基因檢測中,最常用的是血液、唾液,因為這之中的人體基因比較多,檢驗出的結果也會比較準確。 但雖然拿到基因很簡單,要進行檢驗、分析卻是很難的,目前常用的做法有2種,一種是桑格氏定序(Sanger method),一種是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 NGS),次世代定序一次能分析的基因數量、速度都比桑格氏定序多,所以現在大多會採用NGS來分析。 常見的 基因檢測 而常見的 基因檢測 ,可以粗略分成3種,第1種是產前的檢驗,可以驗一些像是海洋性貧血、血友病等遺傳疾病,或是肌肉萎縮症等罕見疾病;第2種是針對癌症患者,因為標靶藥物對帶有某些特殊基因的人來說,效果特別好,可以在用藥之前先檢驗,了解是否適合使用。 第3種則是針對疾病風險的預測,包含癌症、心血管疾病、其他疾病在內,或是針對個人基因的分析,像是天賦檢驗、性格檢驗、腦力檢驗等。 前2種檢測的技術都已經滿成熟的,尤其是產前的遺傳檢驗,幾乎快成為建議必做的產檢項目之一。但第3種是以大數據來分析基因的差別,則會隨著基因檢測公司數據庫資料的不同,而有結果上的差異。 這麼多 基因檢測 公司我該怎麼挑? 不過看到這麼多基因檢測項目,一定還是會很疑惑、也不知道從何挑選起。建議想做基因檢測的人,可以先問問自己以下的4個問題,再來做決定。 一、先了解自己要做什麼項目 不管是要做哪一種項目,都一定要先清楚自己做這項檢測的目標,確認是否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免得花了大錢卻還是傷心。 像是想要做產前檢查的人,最終的目標是希望孩子可以健健康康的出生,所以希望可以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到所有可能的遺傳疾病。這時就要先了解最常見的遺傳疾病有哪些、選擇做這些檢測,不要傻傻選

想要做基因檢測,第一步先畫出你的家庭樹!

圖片
「奶奶跟媽媽都有糖尿病,這種慢性疾病有遺傳傾向嗎?下一個是我嗎?」在遺傳諮詢門診中,最常聽見病患有此疑問。疾病與遺傳,這兩者也許不盡然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但如果來求診的人,能學習畫出屬於自己家族的「家族樹」,防範未然,甚至醫師也能用它來預測疾病發生,延緩疾病上身。 台大醫院是台灣最早在做遺傳諮詢的醫院之一,而在台大醫院擔任基因諮詢師的黃愛珠則表示,無論病人是基於甚麼原因,來到這裡做遺傳諮詢,「畫出家庭樹」是她大部分時候陪著病人完成的第一件事。 「畫家庭樹就是按照你家人的出生、血緣、疾病特徵,畫成一張一目了然的表格,」黃愛珠分析,做這項工作不但有助於醫師於病人會談時,醫師可以透過家庭樹,對病人的血緣歷史有初步的掌握;而且,病人自己在畫出家庭樹時,也可以好好思考疾病的可能性,還是自己太緊張而已。 家庭樹需要至少3代的訊息 也可以選擇線上填寫 想要畫家庭樹,需要有多少家人的疾病健康資訊呢?台大醫院婦產部醫師林芯妤表示,答案是「越多越好。」她指出,原則上是你就問得到的人,越清楚越好,「如果可以的話,至少三代是最理想。但是你可以問到越多,當然是越好。」 除了在專業人士的帶領下,畫出自己的家庭樹,目前網路上也有提供相應的平台,像是美國健康福利相關網站My Family Health History,就提供了簡易的在線填寫與下載資料的功能。有需求的人,只要花個15至20分鐘,就可以建立一份屬於自己家族的基本病史「家譜」。 黃愛珠表示,現在的檢查項目太多了,不太可能做涵蓋所有範圍的檢查,因此,有了這份家庭樹後,相關人員就可以透過患病家人的年齡、血緣遠近、發病年齡、發病人數,來推測需要的診斷,將可以省下許多時間與金錢。 家族分析加上 基因檢測 促使安潔莉納裘莉預防型切除乳房 講到為了克服家族遺傳疾病而做的積極作為,就不能不提到全世界最知名的案例──國際知名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她在2013年5月投書美國《紐約時報》,發表一篇名為「我的醫療選擇」(My Medical Choice)的公開信,文中披露她因為帶有「有缺陷」BRCA1基因,所以進行雙乳切除手術以預防乳癌發生,後來,她也進一步接受預防性的卵巢、輸卵管切除手術,以減少卵巢癌的發生。 裘莉切除雙乳手術的主要原因,是她的家族帶有BRCA1基因異常,她的母親46歲罹患乳癌,56歲往生,

什麼是染色體檢查

圖片
染色體 檢查,或者更專業之說法,我們叫做細胞遺傳學(cytogenetics),是遺傳學中最重要之基礎與支柱之一,最主要的分析標的,就是細胞中所謂的染色體。而染色體就是基因之所在,生命密碼之藏寶處。當然,隨著分子醫學之發展,我們有了更先進之分析策略,也就是所謂的分子細胞遺傳學(molecular cytogenetics),如大家熟知的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以及基因晶片等等,但是染色體檢查終究是所有現今所有遺傳檢測之起點。 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實 染色體 早在1842年就被Karl Wilhelm von Nägeli於植物細胞中觀察到,不過直到20世紀我們才知道生命密碼就在這裡,甚至人到底有多少對 染色體 這樣我們今日覺得很基本之問題,也一直到了1956 年才被確認下來。想想現在,我們藉由羊膜穿刺術取得胎兒細胞,來進行染色體分析已是十分成熟之技術, 回到五十年前之觀點,醫學技術之進展,這確實是很難想像的…   唐氏症於1866年被英國醫師John Langdon Down所記述,並依他的姓氏命名。但是,直至1959年才由Dr. Jérôme Lejeune証實唐氏症是由第21號 染色體 之三倍體所引起,至此,唐氏症致病原因之謎終於真相大白,也開啟了基因科學運用於臨床診斷之先河。從這裡,基因科學開始遇上了醫學。科學的進展與故事告訴我們,在生命面前,我們真的很渺小,我們只是站在許多巨人的肩膀上,持續摸索前進而已。 (文章來源:禾馨婦產科) 《健康靠自己, 生病找醫生》有關於基因檢測的問題歡迎加我的line@與我聯絡。

你需要基因檢測嗎?2種人最需要

圖片
家中有人不幸罹癌,你得到癌症的機率是多少呢?目前已經可以透過癌症基因檢測,預測罹癌的風險,但一次癌症基因檢測的費用,要價數萬元至數十萬以上;既然如此,哪些人最需要癌症基因檢測呢? 陽明大學醫學系教授、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指出, 癌症基因檢測的費用會依據檢驗的基因多寡及技術而不同,若是要找出全癌症基因及癌症治療藥物,並使用次世代定序技術,大約需要15萬元以上。 預測罹癌風險 保護家人及下一代 季匡華說明,癌症基因檢測的目的是為了預測家人罹癌風險,以及罹癌後精準治療。 若是有癌症基因家族遺傳史,例如:罹患相同癌症、年紀輕罹癌、雙側乳癌或腎癌、罕見癌症,建議透過癌症基因檢測檢驗患者或家人的正常細胞,就能預測罹癌的風險。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癌症基因檢測發現有BRCA1基因,未來罹患乳癌的風險高達70%以上,進而做了預防性乳房切除手術,當然也提醒了她的親戚,採取相對應的防癌措施。 罹癌者找到精準治療藥物  肺癌患者最需要 癌症基因檢測不只能夠找到先天的癌症遺傳基因;季匡華強調, 對於已經罹患癌症的人,更可以透過取出腫瘤組織,找出癌症基因突變,就能找到最適當的癌症治療用藥,接受精準治療。 臨床統計,所有癌別中,約有20%能夠找到精準治療的藥物,而國人癌症死因首位的肺腺癌則高達60%,建議肺癌患者最應該接受癌症基因檢測。 季匡華補充,事實上,所有的癌細胞幾乎都有基因突變,但基因遺傳只占不到罹癌原因的10%,絕大多數的癌症與遺傳無關,反而與環境、生活型態、老化有關; 雖然基因遺傳與罹癌原因較低,但帶有某些基因突變,卻會大大增加罹癌機率,若有癌症基因家族遺傳史,建議接受癌症基因檢測 。 (文章來源:健康2.0) 《健康靠自己, 生病找醫生》有關於基因檢測的問題 歡迎加我的line@與我聯絡。

別讓卵巢早衰!女性3大關鍵保養期 「護卵氣功」留住青春

圖片
子宮卵巢是女性生育與維持青春的重要器官,當年齡逐漸增長時,外觀與體內的衰老速度也會逐漸加快,婦科醫師提醒,女性的3大關鍵保養期分別在35歲、42歲、49歲,這3個階段對身體都有不同的影響,要特別注意做好保養。 肚子變大是長腫瘤?「經血過多」要注意 婦產科醫師陳保仁指出,臨床上,可以將女性婦科病分成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35歲,此階段來就診的女性,不孕症是大宗,再來就是常見的痛經和感染問題,有些痛經是內膜異位症引起。第二階段是42歲左右,通常40出頭的女性,都擔心自己有早衰問題,臨床上常見因痛經或肚子脹而就診,尤其女生當肚子變大,會以為長腫瘤,但超音波一照其實是脂肪,有些則以為自己大腹便便是有宿便,但檢查出來卻是婦科腫瘤。 陳保仁提到,婦產科最在意的是「經血過多」,因為多數的疾病多是以經血變多為表現,且經血一多,女性朋友就容易有貧血現象。再來第三個階段就是更年期,更年期平均年齡約在47~53歲左右,而荷爾蒙是保護女性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若荷爾蒙的保護不見就很麻煩,因此善待自己的子宮卵巢,多做保養是重要的。 留住青春!3分鐘「護卵氣功」 氣功老師彥寬也教女性朋友一套「女丹功」,在做氣功過程中,揉按整個子宮卵巢及輸卵管,能幫助活血,也能讓身心情緒平靜下來。唯獨要注意的是, 此功法在月經來的時候不能練。 1.兩手從前方起,然後身體轉向左邊,兩手貼在腰際的地方護著腰腎(也就是帶脈的地方) 2.然後拉回到前方之後,雙手放在子宮卵巢位置,從右邊上來順時針揉動按摩3圈。 3.兩手再從前方起,然後向右邊轉,接著雙手護著腰部。 4.再從右邊回到正面,從帶脈把氣帶回來。接著一樣雙手放在子宮卵巢位置,逆時鐘方向揉動按摩3圈。 (文章來源:健康2.0) 《健康靠自己, 生病找醫生》有關於基因檢測的問題歡迎加我的line@與我聯絡。

腫瘤不等於癌症!10年養出「萬病之王」 癌細胞3種轉移方式很致命

圖片
世上有很多可怕的疾病,但其中最讓人聞之色變的還是癌症。雖然癌症現在已並非絕症,不過依然高居各國死因之首。癌症之所以被稱為「萬病之王」,最早起源於普立茲獎得獎人、美國腫瘤內科醫生辛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的暢銷書──《萬病之王》(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時至今日,應該沒有人不知道癌症吧!「癌」是病字邊的「疒」加上「嵒」,代表生病的「岩石」。換句話說,就是身體出現硬塊的意思。英文為 cancer,巨蟹座的英文也是cancer,由此可見癌症的語源和螃蟹有關。 為什麼癌症會與螃蟹扯上關係?癌症一詞可追溯到遠古希臘時代,「醫聖」希波克拉底早在書中用螃蟹來比喻。有人說,這是因為癌症一發病,就會像螃蟹一樣向外擴散或攀附在身上,或者是癌症是難治之病,就如同螃蟹殼般難以擊破等,眾說紛紜。 腫瘤不等於癌症!這些腫瘤都是良性的 當細胞繁殖過多、形成腫塊時,就是所謂的腫瘤。依發生的母細胞來源,可分為上皮性與非上皮性。此外,從繁殖特性又可分為良性(如腺瘤、脂肪瘤、纖維瘤或骨瘤)與惡性(如肉瘤或癌瘤)。 說起來有一點複雜,其實癌症有兩種解釋。廣義來說,癌症指所有的惡性腫瘤,正確的說,應是指異常新生物。除了胃癌、乳癌以外,有「血癌」之稱的白血病也是因為如此(血癌不是實體瘤,而是體內異常血球增加)。 狹義的癌症指的是「上皮性惡性腫瘤」。所謂上皮組織,就是指身體表面或消化道等體腔內的表面細胞。不過,上皮性則是指涵蓋外分泌或內分泌的腺體細胞(glandular cell)、肝臟細胞或腎小管上皮細胞等。就狹義而言,這些細胞產生的惡性腫瘤皆統稱癌症。 那麼,骨頭、軟骨、肌肉、脂肪組織或血管等非上皮性細胞的腫瘤又叫什麼呢?這些都稱為肉瘤。依細胞來源不同,還可以分為骨肉瘤、軟骨肉瘤或平滑肌肉瘤等。 一般說來,腺瘤或軟骨瘤等前面有○○瘤的大多是良性腫瘤。 當然也有例外,像是淋巴細胞的腫瘤就稱為淋巴瘤,因為大部分都是惡性,所以又稱為惡性淋巴瘤;起源於皮膚黑色素細胞的黑色素瘤(melanoma)雖然也是以「○○瘤」來命名,不過也都屬於惡性。 良性、惡性腫瘤如何區分? 大家都知道腫瘤有良性與惡性之分,而且結果天差地別,當我們聽到醫生說腫瘤是良性的,大多會鬆一口氣。那麼,良性腫瘤

沒有心臟病史卻猝死,恐是基因遺傳疾病!在美國每200人就有一例

圖片
平時沒有心臟病史的人,竟意外而猝死…這類的新聞時有所聞,不僅家屬難以接受,大眾也莫不感嘆,心臟病來得悄聲無息,彷彿無人能解的謎團。但現在發現,這一些難解的意外猝死,可能是一種遺傳性的心血管疾病造成──肥厚性心肌病變(HCM)。 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魏崢說明,當左心室壁厚度超過15毫米,就定義為肥厚性心肌病變,可依型態不同分為「阻塞型」和「非阻塞型」。前者在臨床上常出現出現呼吸困難、胸痛、暈眩、疲倦無力,甚至發生致死性的心律不整,也因此較容易被診斷出來。 非阻塞性HCM難發現 一發作就嚴重恐致命 然而, 非阻塞型HCM患者平時較少有症狀,一旦出現症狀,通常就是致命性的心律不整,或是嚴重心衰竭而必須走上換心一途。 最新研究指出,猝死是此一病症的最主要表現,例如有些人平時身體健康,也沒有心臟病史,卻在運動時發生猝死,有很大部分就是肥厚性心肌病變造成,且以年輕人居多。 這是一種基因遺傳的心血管疾病,因染色體顯性突變而引起。在美國約有60萬人受影響,盛行率高達5/‰,相當於每200人中就有1例;振興醫院統計檢視去年院內3萬例心臟超音波檢查,就發現有近100例肥厚性心肌病變個案,相當於每300人就有一例。 手術切除多餘心肌 「重現心室」難度高 以往治療肥厚性心肌病變以藥物治療為主,目的在於改善心臟舒張功能,但效果不佳。許多阻塞型HCM患者也會接受手術,切除過多的心肌組織,但常因切除得不夠多,治療效果也不是很好,而非阻塞型HCM在治療上更是困難。 魏崢醫師形容,就像把一顆西瓜切開來,開始挖裡面的組織,要一直挖到可容納70-100cc血量。如果挖得不夠多,可能要再承擔二次剖開的風險;挖得太多又會使心室的壁變得太薄,可能導致心臟破裂。不僅如此,縫合也是一大挑戰,縫太緊可能會擠壓到心室空間,縫太鬆又會讓血液滲漏。 陳古女士和曾小姐都是肥厚性心肌病變患者,不僅平時容易喘、胸悶外,甚至多次發生危及生命的心律不整的症狀,且一直活在可能會猝死的恐懼中。在接受心肌大量切除手術後,成功讓被肥厚心肌組織塞滿的心臟「重現心室」。 只要有家族史 都要接受超音波檢查 魏崢強調,肥厚性心肌病變在手術方面已有突破性的發展,不過最困難的是早期診斷與治療;因為平時沒有明顯症狀,患者很難有所警覺,甚至不幸猝死才知道罹患此病。他提醒,只要有肥厚性心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