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0的文章

乳癌會再復發?基因檢測可以幫大忙

圖片
乳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早期乳癌治癒率高,但仍有3成早期乳癌患者會面臨復發、轉移等潛在威脅與風險。現在已有針對華人基因為基礎發展的乳癌風險評估工具,同時能全面預測「局部復發」、「遠端轉移」兩種風險,準確率高達9成,可協助病人正確地掌握治療先機。 乳癌早期的治癒率高,但死亡率漲幅卻是十大癌症之冠。臺大醫院一般外科暨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乳癌患者在手術切除腫瘤後是否會復發轉移,大家沒有明確的把握。主要根據病人的期別或病理的特殊表現,例如,荷爾蒙受體(ER、PR)陽性與否,以及HER-2基因的表現來決定術後輔助治療,防止癌細胞進一步「局部復發」或「遠端轉移」。 和信治癌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鄭鴻鈞指出,乳癌表現十分複雜,會受到不同病人的基因表現及年齡狀況所影響。以第二期病人為例,一般術後會建議使用放療來控制局部復發,然而,根據研究僅約2成會發生術後局部復發風險,換句話說,有8成病人恐怕面臨過度治療,忍受不必要的副作用。因此,病人迫切需要更精準的個人化評估方式,做為術後治療的參考依據。 現在雖有基因檢測的方式預估癌症復發或轉移風險的高低,但鄭鴻鈞認為,現有的評估工具存在三大限制:僅預測遠端轉移、限定特定亞型表現,以及以白人基因為發展基礎,這些都可能造成風險評估時治療盲點。 他解釋,根據20年的追蹤發現,僅以遠端轉移做預測不夠全面,仍有3成的人有局部復發風險;現有的檢測工具,大多針對荷爾蒙陽性的早期病人,無法滿足多數病人;最新國際研究指出,不同人種的基因在預後表現上有顯著的影響,如果只採用白人為主的基因當發展基礎,可能會高估亞裔乳癌病人復發風險,造成過度治療。 最新上市的乳癌復發風險檢測工具,採用華人基因組搭配臨床因子,不論基因亞型皆適用,能全面預測「局部復發」、「遠端轉移」兩種風險,準確率高達9成,提供給醫病雙方更全面的術後治療策略參考,幫助病人遠離治療冤枉路,選擇最適合的治療策略。 黃俊升提醒,現在乳癌的治療已邁向「個人化」策略發展,病人應該根據自身的情況與醫師一同討論後續治療決策,切勿因為對疾病的害怕,或是錯誤的治療迷思,逃避治療或低估疾病的危險性。 (文章來源:未來商務產業焦點) 《健康靠自己, 生病找醫生》有關於基因檢測的問題 歡迎加我的line@與我聯絡。

燃脂關鍵找到了!抑制「Naa10p基因」 有效解決肥胖症

圖片
中研院最新研究發現,肥胖症與「Naa10p基因」表達過量有關,藉由抑制成人脂肪組織中的Naa10p的酶活性,將可有效抑制肥胖。 肥胖症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風和癌症等疾病息息相關,目前已知體內主導耗能產熱的米色脂肪細胞,在減肥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Naa10p基因表現量 與肥胖成正相關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阮麗蓉帶領團隊,在動物實驗發現,剔除Naa10p基因的小鼠不僅明顯瘦小,也大幅促進米色脂肪細胞的生成及產熱效應,達成預防高脂肪飲食引起的肥胖。 此外, 研究團隊也與台大醫院合作,共同檢驗人類脂肪組織,結果發現,Naa10p基因表現量也與肥胖成正相關。 阮麗蓉強調,Naa10p是人體發育時的重要蛋白,但是過量的Naa10p會導致肥胖,甚至癌變。 研究證實,未來若能抑制成人脂肪組織中Naa10p基因的酵素活性,將可抑制飲食誘導性的肥胖。 此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分子細胞》,並被《自然結構及分子生物》選為專文報導。 (文章來源:健康2.0) 《健康靠自己, 生病找醫生》有關於基因檢測的問題 歡迎加我的line@與我聯絡。

護理師天天喝珍珠奶茶竟罹卵巢癌!醫師點名4種女性容易罹患卵巢癌

圖片
炎炎夏日,許多人都想來杯冰奶茶消消暑,尤其是有台灣之光封號的「珍珠奶茶」,一杯下肚消暑又過癮!網路討論度最高的「健康醫療品牌」龍頭《健康2.0》節目主持人鄭凱云特別提醒,珍珠奶茶長期喝下來,小心飲料裡所含的高糖分,不但會喝出肥胖問題,女性更可能喝出婦科疾病! 4種女性容易罹患卵巢癌 婦產科醫師陳保仁觀察發現,過去卵巢癌大多發生在5、60歲的婦女身上,但現在門診有很多30多歲的女性年紀輕輕就罹患卵巢癌, 分析罹患卵巢癌的主因包括:家族史、沒有生育、體重過重,以及喜好含糖飲食 。 為什麼喝珍珠奶茶  可能喝出婦科癌症? 陳保仁強調, 珍珠奶茶的含糖量很高,糖分則是轉化成脂肪的重要來源,而荷爾蒙的來源來自於脂肪,因此當攝取過多糖分,體內脂肪比例高,就會造成女性雌激素不正常刺激,增加罹患疾病的風險 ,「婦科癌症幾乎都會與荷爾蒙扯上關係」。 護理師陳麗華分享,一名護理師學妹,因為工作壓力大,加上逾時吃飯,好多年來,每天都會喝一杯全糖珍珠奶茶補充熱量、減緩飢餓,以及透過咀嚼紓壓;不料,日前驚覺肚子越來越大,痛到受不了就診,才發現是卵巢癌作祟。 女性3 大關鍵保養期   婦科疾病求診問題大不同 《黃帝內經》中闡述,女生每過7年,身體就會產生大變化,進入另一個階段,35歲、42歲、49歲就是女性的3大關鍵保養期!中醫師吳明珠指出,從中醫觀點分析,女生過了35歲後,胃經開始衰弱,就會出現細紋、膠原蛋白流失等衰老跡象。 陳保仁觀察發現,許多35歲前來求診的女性,除了婦科感染及子宮內膜異位症外,還有到了生育年齡卻未生育的患者,前來尋求不孕症治療;40多歲的女性,大多是經血異常或擔心有早衰狀況前來求診,因此常意外發現病患有婦科腫瘤的情況; 47到53歲則是國人女性進入更年期的平均年齡,求診病患也會增加 。 當出現更年期或早衰症狀,吳明珠說明,中醫治療會以疏肝理氣、健脾養血、養心安神為主,常用的4種經典方藥,包括:二至丸丶百合地黃湯丶酸棗仁湯丶加味逍遙散等。 女性出現2 大症狀快就醫 吳明珠提醒, 如果女性朋友發現容易疲勞、月經越來越晚來的情況,就要視症狀的嚴重性,判斷是否需要尋求醫生治療。 (文章來源:健康2.0) 《健康靠自己, 生病找醫生》有關於基因檢測的問題 歡迎加我的line@與我聯絡

基因檢測 讓你輕鬆掌握健康!

圖片
醫學科技日益革新,加上精準醫療觀念的興起,基因檢測以及個人化醫療儼然是未來醫療的趨勢,運用基因檢測可精準診斷與治療疾病,隨著基因檢測應用價值的層面越來越廣,使得人類在健康管理與計畫上更具全面性與便利性。 基因檢測應用 預防醫學、精準治療、產前篩檢與優生保健 臺灣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教授黃憲達表示,基因檢測的應用價值可發揮在:預防醫學-在未發病前,可透過基因檢測評估先天風險,提前選擇一些應對措施以達到趨吉避凶、預防疾病的效果。另外,罹患疾病時,配合各項臨床檢驗數據,透過基因檢測精確診斷疾病、精準治療疾病。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同,有些基因檢測可以評估個人所適合的劑量,有些人對特定藥物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也可在用藥之前先透過基因檢測做為評估、產前篩檢與優生保健-運用基因檢測可得知胎兒是否帶有遺傳性疾病或是先天性基因相關疾病例如唐氏症。基因檢測主要就是幫助人做決策,透過你的基因,幫你去選擇一個最有利的方法。 基因檢測結合健檢 貼近個人化需求 以往大眾習慣透過健康檢查得知自己的健康狀況,但透過健檢得知時,多已是在疾病狀態中了,運用基因檢測來檢視身體的健康狀況,除了能更精準知道自己的弱點,進而做好相對應的預防措施,選擇自己需要的健康檢查項目及擬訂適當的健康檢查頻率,基因檢測未來若能和健檢結合想必會是人類的一大福祉。 像是針對代謝症候群(三高)族群,可搭配基因檢測,來判定是先天的風險高所導致,還是後天的生活習慣所引起,便於醫生就個人狀況進行判斷,並採取適合的解決方案。另外,當遇到用藥的問題時,也可當作參考的依據,了解何種藥物會讓自身產生過敏反應,貼近個人化醫療的需求,擴大基因檢測於結合健康檢查及預防醫學所帶給民眾的效益更有說服力。 基因檢測與精準醫學(癌症基因篩檢用藥指導)的運作原理 基因檢測也可用於癌症的用藥指導方面,黃憲達教授表示,以往癌症的診斷都是透過影像來查看腫瘤的情況, 現今經由基因檢測能讓癌症的篩檢與診斷更加便利,癌症細胞中的基因,因為突變而變化,這些基因突變導致腫瘤細胞的功能改變,以及對於藥物的反應也不同。現在的科技,運用高通量定序技術、生物資料庫及生物資訊技術,已可針對特定病人的腫瘤細胞上之基因突變進行分析,找出這些基因突變與用藥的關係。進而,提供醫師與病人在進行用藥決策時的參考。 癌症早期篩檢,是用抽血

卵巢癌最怕1種食物!養好子宮卵巢 2大超強營養素必吃!

圖片
子宮 卵巢 是一顆不定時炸彈,在女性10大癌症中就占有3個名額的婦科惡癌,且近年來患者年齡不斷下修,若不好好保養它,隨時都會引爆,養成腫瘤生成環境。 卵巢的功能除了儲存卵子、排卵,營養師李婉萍提到,分泌激素也管理生理周期、調節內分泌,還具有保護心腦血管及骨骼健康;一旦 卵巢 受損,可能出現月經紊亂、難懷孕、提前衰老、失眠、煩躁、肥胖,嚴重恐造成 卵巢 早衰,引發 卵巢癌 或多囊性 卵巢 症候群等。 婦科保養2大營養素:大豆異黃酮、肌醇 一般女性想要保養 卵巢 子宮、提高排卵品質,營養師李婉萍建議可以補充2大營養素,第一是「 大豆異黃酮 」,營養師李婉萍推薦女性朋友可以吃 味噌 或 天貝 ,這兩者的大豆異黃酮含量相當豐富,天貝是由黃豆蒸熟後去接種的一種麴菌,有點類似日本納豆發酵的東西。另外,像是 豆漿、板豆腐、毛豆 等等,也是攝取大豆異黃酮很好的食物來源。 第二種必吃營養素則是「 肌醇 」。營養師李婉萍表示,針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想要或準備懷孕的女性,可以多補充肌醇,以增加卵子的成熟數量,提高卵胚胎品質。食物中, 豬肝、豬心 都含有肌醇,而植物類也存在不少,例如 杏仁、核桃、燕麥、豌豆和葡萄柚 等等,其中傳統 燕麥 的肌醇含量很高;大多數的 堅果 也都有肌醇。 日本研究發現:洋蔥一成分  抑制卵巢癌 除了2大營養素之外,還有一個食物是預防 卵巢癌 的神物,那就是「洋蔥」!營養師李婉萍指出,日本研究發現,洋蔥對於預防卵巢癌有幫助,原因是一個營養成分「洋蔥A」,實驗小組將洋蔥A拿去做細胞實驗,將它打進 卵巢癌 的細胞,發現能增加免疫力,接著實驗再讓得到卵巢癌的老鼠吃萃取出的洋蔥A,發現老鼠的存活率也大大增加,所以洋蔥是幫助抗癌、防癌的好食物。 (文章來源:健康2.0) 《健康靠自己, 生病找醫生》有關於基因檢測的問題 歡迎加我的line@與我聯絡。

遺傳不是宿命!吃對食物 逆轉乳癌、腸癌、糖尿病

圖片
有句話說:「基因決定一切。」隨著醫療與營養觀念等進步,這句話逐漸被推翻,即使是遺傳性的疾病,透過調控基因,就可能改變家族遺傳的可怕宿命。 想要改變遺傳基因的不良影響,澄清醫院營養門診主任劉博仁說,飲食是一大重點。由於基因型的不同,每個個體都獨一無二的,相同的營養物質在不同個體的代謝過程中,會有不同程度的差異;也就是說, 飲食雖然無法改變基因的排列,但會影響基因的表現。 有腸癌家族史 補鈣很重要 所有癌症當中,最容易透過飲食和生活習慣來預防的就是大腸癌。劉博仁舉例, 鈣質可以結合膽酸和脂肪酸,減少大腸壁和膽酸接觸的時間,有效預防大腸癌 ;類黃酮類的抗氧化劑攝取可以抑制結腸直腸癌的發生;乳酸桿菌、魚油裡的EPA及DHA可預防結腸癌形成;硒含量高的花椰菜可有效預防大腸癌。 低脂飲食是乳癌的剋星 而許多女性相當關注的遺傳疾病就是乳癌。有研究指出,乳癌患者攝取OMEGA-3有助於防止乳癌復發。根據美國哈佛大學一項調查顯示,若罹患乳癌前就已是高脂肪攝取群,死亡率大幅增高70%,應將脂肪攝取量降低到全日熱量來源的30%以下,也就是「低脂飲食」。 宋明樺說,由於乳房組織有許多脂肪細胞,低脂飲食是為了避免脂肪攝入過多,堆積在乳房,增加乳房的負擔,進而加重病情。 低脂飲食並非完全不能攝取油脂,而是減少攝取動物性飽和脂肪,改以植物油為主 ;料理涼拌菜時可選擇發煙點低的橄欖油或苦茶油;水炒或油煎料理則可使用發煙點稍高的葡萄籽油、花生油或葵花籽油。 適量補鉻 不怕糖尿病找上門 根據國外報導,亞洲人罹患糖尿病的比例日增,尤其以南亞人最為嚴重,原因可能有二:基因使然,亞洲人腰部脂肪多,大多屬於外瘦內胖的「泡芙人」;亞洲人偏好以白米為主食,血糖較高。 研究發現,輕、中度糖尿病患在藥物之外, 每天額外攝取200微克的鉻,4個月後空腹血糖、血中胰島素都明顯下降。 宋明樺補充,牡蠣、豬肝、動物性食物、肉類、海產、酵母裡面的鉻含量都很豐富,還有全穀類、菇類、奶蛋、黑糖也含有少量的鉻。 (文章來源:健康2.0) 《健康靠自己, 生病找醫生》有關於基因檢測的問題 歡迎加我的line@與我聯絡。

罹癌後吃什麼藥有效,基因告訴你?

圖片
自科學家完成了人類基因圖譜解碼開始,我們正經歷一場基因帶來的醫學革命。面對十大死因首位的癌症,科學家不斷嘗試希望從基因找到治療的解答。 十年過去,這場科學家與死神的拔河賽,逐漸挽回以往的頹勢,似乎更看清了癌症的真面目,並試圖從中找到殺死癌細胞的關鍵。究竟目前為止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治療趨勢?哪些癌症可以嘗試先檢測基因,再進行治療?以及癌症治療的下一步又是什麼?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癌症中心主任邱仲峰分析,目前癌症與基因的拔河賽可分成三個方向: ●第一方向是找出致癌基因,預先防範或治療 去年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因自身帶有BRCA1抑癌基因突變,預估70歲前有80%的機率會得到 乳癌 ,60%罹患 卵巢癌 ,因此決定進行預防性乳房切除手術。 其他如遺傳性大腸直腸癌以及許多先天罕見疾病,如視網膜母細胞瘤,科學家也陸續找出致病的基因,了解自身是否帶有遺傳性的致癌基因,可事先做好預防與治療的準備。 ●第二方向是標靶藥物 針對特定腫瘤基因型態,如特殊生長因子、特殊抗原、特殊蛋白或阻斷腫瘤血管生成,研發出如導彈的標靶藥物,精準毒殺癌細胞。 前兩方向是科學家投入最多心力的一塊,目前的發展已逐漸普及並應用在臨床治療上。 ●第三方向是「適藥性基因」 近年台灣少數醫院開始積極發展臨床應用。從病人血液檢測身體代謝藥物的基因,由此預測癌細胞在面對化療藥物撲殺的反應與效果,以選擇適合的化療藥物並降低副作用。 邱仲峰解釋,任何的化療藥進入人體後,需經過不同酵素代謝才能夠轉換成具有殺傷力的物質來對付癌細胞,每個人身上的酵素濃度不盡相同,而掌控酵素的就是適藥基因。 研究基因與藥物的學門稱作藥物基因體學。這門研究的初始,起源於科學家的疑惑,為什麼有些藥物在不同病患身上效果不同?為什麼有些藥物會在某些人身上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因而開始逐步比對,找出與代謝藥物有關的基因,「分析藥物代謝的基因後,就可知道哪些藥在病人身體內的代謝率好不好,代謝好相對就比較有效,代謝差影響力就比較不好,」邱仲峰說。 而最值得投入開發的就是癌症。邱仲峰指出,目前醫學界較明確掌握的是大腸直腸癌與非 小細胞肺癌 的藥物機轉,而代謝這些藥物的基因也在多年前逐步被解碼出來。 近年北醫的研究也指出,對於先基因檢測再治療的 大腸癌 患者,整體有效反應率從45%提升

癌細胞愛吃「糖」?癌友別碰「醣」?營養師:多利用它就是在防癌

圖片
臨床常遇到許多癌症病友拒「糖」與「醣」於千里之外,主要是坊間太多訊息告知糖真的是癌細胞的食物,而且是助長癌細胞的甜蜜毒藥。好聳動的字眼,也是非常殘忍的字眼,尤其是對於正需要營養補充的癌症病友而言,無疑是扼殺了一項食物資源。 含糖飲料少喝,高血糖會誘發癌症 看著病友體重驟降的原因,竟然是不敢吃「飯或麵」,理由是因這類食物是「醣類」食物,儘管體重已掉了將近10公斤,仍然是被那恐怕危及生命卻不知真相為何的訊息給震住,真的不敢吃了!蠻心疼癌症病友流失掉的體重,因為體重是可以由自己掌握到與營養相關的立即資料,同時是抗癌的本錢。 網路流傳的謠言不是真的!但要提醒病友的是,含糖飲料確實不建議飲用,因為有些是添加人工合成的高果糖玉米糖漿,常添加於市售飲料中,這類合成的果糖代謝幾乎完全靠肝臟負責, 吃太多果糖除會對肝臟造成負擔,也與形成尿酸、造成痛風、腎結石有關。 目前有些飲料店已改為添加蔗糖,但仍不建議常規飲用,因為這些飲料仍有熱量,且是屬於高GI值的食物,讓身體長期處在高血糖狀態下,容易誘發許多癌症的病因。 癌症病友怎麼吃?勇敢吃下「醣類食物」吧 至於富含「醣類」的主食類食物如米飯、麵條、燕麥、地瓜、馬鈴薯、玉米等,這些是維持人體一天熱量中必須占據最大比例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們,體力就會日漸虛弱,重量也會迅速下滑,再加上癌細胞也會大量吸取掠奪體內的營養成分,因此身體就這樣被攻占了! 不實的錯誤訊息,讓太多的癌症病友迷網了,不知如何選擇食物?在此要確實告知罹癌的病友們,不要害怕,勇敢的吃下含醣的主食類食物,當體力逐漸耗損時,記得要多選擇對身體有益的全穀類食物如:糙米漿、薏仁漿、燕麥粥,也可以將薏仁紅豆湯、白木耳紅棗蓮子湯、蓮藕茶當點心補充熱量,盡量利用天然食物中的糖分減低額外添加的糖,如此這些低GI的點心造成誘發癌細胞生長的機會相對就降低。 糖確實是癌細胞的食物,但也是人體正常細胞需要的食物,如人的腦細胞、神經細胞與紅血球細胞的運作都需要葡萄糖的存在,乳糖也是嬰兒從母乳攝取到的唯一醣類,而果糖大多存在於水果、蜂蜜中,人類的生存不能沒有糖,要正確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食物,除了食物來源可靠,充分清洗與去除雜物之外,從多糖類食物(指全穀類食物)中獲得的醣,因需經過人體代謝轉換成糖,同時含有水溶性與非水溶性的纖維,這些都是多醣類食物中額外的

大腸癌不上身!醫師「防癌武器」、營養師「解便神器」大公開!

圖片
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是世界第一,不過若早期發現,其治癒率或5年存活率是非常高的,萬芳醫院醫務副院長魏柏立就表示,平均而言,若是大腸癌第4期已經有遠處器官轉移,治癒成功率大約有30%~60%,而1~3期的成功率都有8成以上,所以早發現早治療,大腸癌並不可怕。而在防癌飲食上,攝取足夠的纖維質能讓腸道正常運作、排便順暢,營養師也提供了「解便神器」。 醫師、營養師如何防癌? 預防勝於治療,尤其大腸癌是「吃」出來的癌症,想預防大腸癌必得從飲食做起!營養師趙函穎說,大多數的人纖維攝取不足,想要認真排便順暢,不讓毒素卡在腸道裡,膳食纖維就是最好的原料,它就像一把軟軟的海綿刷,能把腸道中所有髒東西一次清出來;趙函穎建議民眾,每天的纖維質攝取量,女性要7個拳頭大小,男性要9個拳頭大小才夠,並且要多喝水。 另外,還有一個很厲害的食材,堪稱是解便神器,那就是「黑木耳」。趙函穎解釋, 黑木耳是所有蔬菜裡,纖維含量最高的 ,每100克的黑木耳中,就有6.7克左右的膳食纖維,通常1顆蘋果的膳食纖維約是2克而已,所以2片手掌大小的黑木耳,大概就能吃進6克膳食纖維,等於吃3個蘋果,建議成人每天要吃到25克的膳食纖維。 大家也很好奇,究竟醫師自己是如何防癌? 萬芳醫院醫務副院長魏柏立說,自己的防癌祕密武器就是「五穀雜糧」,一個拳頭大的分量,大約有8克左右的膳食纖維,只要在家吃飯,都會煮五穀雜糧飯,且一定要有青菜。 另外,要遠離大腸癌的威脅,定期篩檢也很重要!長庚醫院外科副教授江坤俊表示,糞便潛血檢查可初步篩出可能罹患大腸癌的高危險群患者,目前健保補助50~75歲民眾,每2年可進行1次糞便篩檢;至於大腸鏡檢查,建議40~45歲可以開始做,尤其是家族有大腸癌病史的人,更要在家人得病年齡的前5年開始做,若有發現腺瘤息肉,切除後每2~3年要複檢1次,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文章來源:健康2.0) 《健康靠自己, 生病找醫生》有關於基因檢測的問題 歡迎加我的line@與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