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0的文章

了解遺傳諮詢師的6件事

圖片
遺傳諮詢 師(genetic counselors)是因應醫療科技發展,在近十年左右興起的職業,全世界現在有超過 4,000 名經認證的專業人員,目前職場需求仍在持續增長當中, 遺傳諮詢 師也被許多商業雜誌評比為熱門行業,加拿大《Maclean’s》雜誌曾評論:「要踏入遺傳諮商的領域比進入醫學院還困難」想更進一步了解遺傳諮詢師?讓我們來看看下面六件事。 第一:為什麼需要 遺傳諮詢 師 二十一世紀初科學家將人類全 基因 解碼之後,人們對 基因 的了解仍然有限,在這十幾年間,人們仍試圖解讀基因序列所代表的意義,我們知道某些先天缺陷是遺傳所致、特定基因會調控癌症的表現,基因檢測幫助評估個體對不同疾病的易感性,除了目前熟知的產前篩檢之外,在搜尋引擎查詢 基因檢測 ,成千上萬筆的資訊就呈現在眼前,線上購物可以取得檢測試組,從全方位健康檢測、天賦潛能、心血管疾病到癌症 基因檢測 等等,許多公司甚至提供送貨到府、線上通知檢驗報告等服務,但是當有如此大量資訊時,民眾要如何選擇自己需要的基因檢測,又該如何正確地針對檢測結果採取行動? 基因檢測 以往是由相關的專科醫師提供諮商服務,然而,基因研究與應用不斷推陳出新,全世界每天平均就有十個新的基因檢測產品問世,即便是醫療前線人員也未必能掌握所有發展,因此我們需要精熟遺傳學、同時善於與人溝通的專家,協助人們了解並善用這些新資源。 第二: 遺傳諮詢 師扮演的角色 遺傳諮詢師是一群具有遺傳學以及心理諮商背景的專家,協助大眾了解個體 基因 中的風險因子,在適當的時機幫助民眾選擇適合的 基因檢測 ,以及說明檢測結果所帶來的意義和對家族的影響,通常在醫院或診所中提供臨床諮商,遺傳諮詢師也需要與其他醫師如產科、腫瘤科、小兒科等其他醫師密切交流,讓醫療團隊隨時與基因學界最新的發展接軌。 除了醫療諮商之外,遺傳諮詢師更多時候是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在教育機構、研究中心以及政府單位都可以看見遺傳諮詢師的身影,負責提供衛教服務、專業分析以及協助制定公共衛生政策。 第三:「談話」是 遺傳諮詢 的關鍵 畢業於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遺傳諮詢研究所,William Pirjamali 是一名在加拿大桑德灣區域醫療中心(Thunder Bay Regional Health Sciences Ce

哪些人需要遺傳諮詢?

圖片
什麼是遺傳諮詢呢? 遺傳諮詢是由專業人員或醫師,對諮詢者提出的家庭中遺傳性疾病的發病原因、遺傳方式、診斷、預後、復發風險率、防治等問題予以解答,並提出婚育建議。 究竟哪些人需要遺傳諮詢? 1、本人或家系成員患有某種遺傳性疾病或先天畸形 2、生過遺傳病患兒或先天畸形患兒的父母 通過遺傳諮詢了解是否適合再次生育,再次生育患兒的幾率多大,有沒有治療或避免措施。部分先天性異常並非遺傳而來,而是隨機發生在父母的卵子或精子形成時,環境因素是不可忽視的原因,這類患者也應該尋求遺傳諮詢的幫助。 3、不明原因的反覆流產、死胎的夫婦 4、婚後多年不孕不育的夫婦 有些不孕(育)症是因為遺傳因素導致的,這對於生育方面的指導非常有意義。例如克氏征,其染色體組成是47,XXY。這種病表現為嚴重少弱精甚至無精,夫婦倆可以考慮輔助生殖的方法,如採用三代試管嬰兒或者用捐贈者的精子做人工授精。 5、性器官發育異常的男女和原發性閉經的婦女 女性缺少一條X染色體所致的特納氏綜合徵(Turner Syndrome),又稱為X單體綜合徵或稱性腺發育不全綜合徵。對這一類疾病要引起重視,早發現,早諮詢,治療效果比較好。 6、原因不明的智力低下 在確定孩子患病的原因情況下,有的可以進行治療,有的無法治療,但可以通過分析再生育時的復發風險,或者進行產前診斷。 7、常規檢查或常見遺傳病篩查發現異常者 平衡易位或倒位是較常見的染色體異常攜帶者,新生兒的篩查也會發現一些遺傳代謝性疾病,這些都需要進行遺傳諮詢。 8、35歲以上的高齡孕婦,以及長期接觸不良環境因素的婚齡、育齡青年 隨著女方年齡的增加,配子形成過程中分離錯誤率將增加,生育染色體異常兒(如21三體患兒)的風險也將增加。 9、孕期接觸不良環境因素、病毒感染、服藥不當以及患有某些慢性疾病的孕婦 導致胎兒畸形的環境因素很多,包括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因素,如環境污染、放射性照射、服用或接觸化學藥品或病毒感染等。 10、近親婚配的夫婦 《婚姻法》明確規定禁止近親結婚,禁止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人結婚,這對減少遺傳性、先天性缺陷兒童有重要意義。 總的來講,科學發展到今天,雖然我們已經能夠解決眾多的臨床問題,但依然有更多的迷需要解決,其中就包括未知的出生缺陷問題。目前

武漢肺炎傳染途徑、症狀、如何預防?6 大 QA 一次看

圖片
究竟 武漢肺炎 是什麼?如何預防?症狀是什麼?以下整理重要 6 大 QA: Q1:武漢肺炎是什麼?和 SARS 的關係是? 自 2019 年 12 月起,中國武漢市爆出不明原因的肺炎疫情,世界衛生組織(WHO)確認元凶是新型冠狀病毒株,並命名為 2019-nCoV(2019 新型冠狀病毒)。由於疫情最初是在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爆發,故被稱為「武漢肺炎事件」。 武漢肺炎爆發時,曾被擔心為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再現,後經病毒基因定序後被排除,但 2019 新型冠狀病毒,跟 SARS 都屬於冠狀病毒家族。 Q2:2019 新型冠狀病毒如何傳染? 目前 2019 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率、潛伏期、感染源尚未釐清。  WHO 初步認為是「有限度人傳人」,可能是近距離接觸帶有病毒的飛沫或分泌物  ,如與病患在家戶中,又或者是醫護人員近距離照顧病人,而造成傳染,也有可能是接觸受感染的動物。但因通報案例快速增加,可能已超越「有限度人傳人」或是「近距離接觸」才形成感染,實際傳染的途徑仍未明確。 Q3:武漢肺炎症狀是什麼?感染 2019 新型冠狀病毒,症狀像流感? 一開始的症狀跟流感類似,例如發燒、發熱、咳嗽、有痰、喉嚨不適,嚴重一點會出現呼吸困難、肺炎等症狀。  如出現這些症狀的 14 天前,有前往武漢、鄰近地區旅遊;或是跟有這些症狀的人接觸過,都建議戴口罩就醫診斷,並告知醫生相關旅遊史和接觸史,協助醫生判斷。 Q4:感染武漢肺炎,也可能無症狀? 2 月 9 日,台灣新增第 18 例確診個案,為國內首例無症狀感染者,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應變監測官莊人祥表示,在經過專家會議討論之後,認為有必要擴大採檢對象,針對確診個案的親密接觸者、尤其是家人,即使沒有症狀也會加強採檢。2 月 16 日新增的第 20 例確診個案,也是無症狀的感染者。 Q5:為何須對 2019 新型冠狀病毒,嚴陣以待? 民眾因旅遊、探親等需求,兩岸交流頻繁,又持續有新確診病例出現,加上泰國、日本及南韓等鄰近國家也出現武漢市境外移入的病例,顯示當地存在疫情傳播風險。 由於疫情仍險峻,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經擴大提升中國大陸(不含港澳)的旅遊疫情建議至第三級警告(Warning),籲請民眾如非必要應避免前往。  如需前往鄰近地區,也要避免接觸野

肺炎疫情:關於新型冠狀病毒,這九個問題我們尚無答案

圖片
去年12月,世界剛剛開始意識到新型冠狀病毒的出現,當時到現在,感覺恍若隔世。 全世界的科學家已經傾盡了難以想象的努力,但是仍然有很多東西,我們仍然未搞清楚;而現在,我們和整個地球都成為了尋找相關答案的大型實驗的一部分。 以下是其中一些仍然懸而未決的疑問: 1.到底有多少人被感染了? 這是最基礎的問題之一,也是最決定性的。 全世界的確診感染數量已經有數以十萬計,但是這只能是感染總數的其中一部分。令這個數字進一步模糊的是那些無症狀的病例——這些人身上有這種病毒,但是卻沒有感覺自己有生病。 開展病毒抗體測試將令研究人員知道一個人身上有沒有攜帶這種病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知道,新型冠狀病毒傳播得有多遠,以及有多容易。 2. 它到底有多致命? 在我們確切知道有多少宗病例之前,都不可能確定它的死亡率。 目前的估算是大約有1%的病毒感染者會死亡,但是如果存在大量的無症狀感染病者,死亡率可能會更低一些。 3. 完整的症狀範圍 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症狀是發燒和乾咳——這些是你應該密切注意的。 有一些病例也有報告出現喉嚨痛、頭疼和腹瀉等,然後還有越來越多的推測稱有一些人還會失去嗅覺。 但是,最重要的問題是,輕微的類似感冒的症狀,比如流鼻涕或者打噴嚏等,會不會出現在部分病人身上。 研究已經顯示,人們受到感染但是卻不知道自己攜帶病毒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4. 病毒傳播與兒童 兒童當然是可能感染到病毒的,但是他們大多數都只會有輕微的症狀,而且兒童當中的死亡病例相較於其他年齡層要相對少。 兒童通常都是疾病的超級傳播者,部分原因是他們與很多人混在一起(常常是在兒童遊樂場);不過有關這個病毒,目前不清楚兒童在它的傳播當中起了什麼樣的作用。 5. 它到底是從哪裏來的? 病毒在2019年末在中國的武漢出現,當時在一個野生動物市場當中出現大量病例。 這種冠狀病毒被官方稱作「Sars-CoV-2」,與一些感染蝙蝠的病毒非常近似,但是病毒被認為是從蝙蝠傳播到一種未知的物種身上,然後才傳染給人類。 這個「未知環節」仍然未有答案,並且可能是進一步感染的源頭。 6. 到了夏天,病例會少一些嗎? 感冒和流感在冬天的月份裏要比夏天更常見一些,但是目前尚未知道,暖和的天氣會不會影響病毒的傳播。 英國政府的科學顧問已經警告

胰臟癌如何早期發現?

圖片
胰臟位於腹腔後方深處,且 胰臟癌 初期症狀不太明顯,一旦確診通常已經是晚期無法開刀了。了解 胰臟癌 ,盡量遠離已知的危險因子,若是高危險群則建議定期追蹤檢查,是目前已知可防範 胰臟癌 的方法。 胰臟癌 有「癌王」之稱,先前不少名人像資深名嘴劉駿耀、演員李麗鳳、體育主播傅達仁、男高音之王帕華洛帝等人,都因 胰臟癌 病逝。有「時尚老佛爺」稱號,也是知名品牌香奈兒(CHANEL)創意總監的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也於2019年2月19日傳出因胰腺癌辭世的消息! 隨著人口老化、飲食西化,近幾年 胰臟癌 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民國105年有2202人被診斷為 胰臟癌 ,1996人死於 胰臟癌 ,位居男性10大癌症死因第8位、女性第5位。在美國, 胰臟癌 位居10大癌症死因第4位,預估2020年將躍升至第2位! 早期發現不易 復發率又高 跟其他癌症相較, 胰臟癌 的發生率雖不高,但「發生率幾乎等於死亡率」,是 胰臟癌 讓人聞之色變的原因。主要有兩大原因:第一是 胰臟癌 很難早期發現,第二是復發率高。 臨床上,有高達85%病患被確診時,已是晚期無法開刀,即便15%有機會開刀的病患,仍有80%的人術後會復發。 為何 胰臟癌 早期不易被發現?因為胰臟隱身在腸胃道後面,在腹腔深處檢查不易。此外,早期也幾乎無症狀,即使出現症狀,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道不適而忽略。 六成腫瘤長在胰臟頭部  三大典型症狀 根據統計,國內6成的患者胰臟腫瘤長在胰臟頭部,其餘是發生在胰臟體部及尾部。病患的臨床表現,會依腫瘤長在胰臟不同部位而有不同,綜合起來,以下是 胰臟癌 患者可能有的三大典型症狀; 黃疸 胰臟癌 若長在胰臟頭部,因位置靠近總膽管,腫瘤大到壓迫總膽管時,會造成膽汁阻塞,患者會出現黃疸。所以相較下,此處的腫瘤比胰臟體部及尾部的腫瘤,更易早期發現。 上腹痛 胰臟癌 引起的腹痛通常位於上腹部中間,位置接近胃部,通常是飯後痛,類似悶痛,常會以為是胃痛。這種 胰臟癌 引起的腹痛也可能會從前面跑到後背,躺下來甚至會痛得更厲害,前彎才比較舒服,而且常晚上痛的比較厲害。 胰臟癌 引起的腹痛與其他腸胃道疾病引起的腹痛可能類似,一般人不易辨別,但因一般胃部疾病的治療效果相當好,若有治療效果不如預期的情形,可能要

「癌中之王」胰臟癌,如何早期診斷?

圖片
香奈兒時尚總監「時尚老佛爺」卡爾拉格斐日前因 胰臟癌 過世,許多名人如蘋果之父賈伯斯、體育主播傅達仁、久未露面的「名嘴」劉駿耀、金鐘獎視后李麗鳳,也都死於 胰臟癌 。事實上, 胰臟癌 因症狀不明顯,早期診斷困難,開刀與治療不易,因此被稱作「癌中之王」。根據統計, 胰臟癌 早期發現1cm以下腫瘤的機率大約只有0.8%,究竟 胰臟癌 該如何確診?又該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高危險群呢? 胰臟癌 是目前預後最差的癌症之一,臨床上,約八成病患確診時都已經是末期,其中可手術治療的病患更只占二成;即便手術成功,也有近八成病患會再度復發或轉移,五年存活率僅10%左右,且超過半數的「胰腺癌」患者都是在確診後半年內離世。難以發現、難以治療、容易轉移、惡化速度快的特性,使得不少民眾對 胰臟癌 聞之色變。 惡化速度快、無症狀、難篩檢 「癌中之王」 胰臟癌 胰臟是人體唯一同時具備內分泌(分泌胰島素及昇糖素,以調控人體的血糖恆定)及外分泌(分泌胰液消化酵素,以分解食物中的醣類、蛋白質與脂肪)的器官。由於它位在上腹部中央深處,位處「後腹腔」的地方,被肝臟、腸、胃、膀胱環繞,位置隱密,所以當有病變發生時,往往都沒有症狀,就算有,也常是以上腸胃道疾病類似的症狀來表現,如反胃、消化不良、疲倦、食慾不佳等,加上篩檢極為不易,因此很容易被忽略。 患者往往都是等到腫瘤長大後,造成膽管阻塞,引起黃疸、皮膚搔癢等情形,才驚覺有異,就醫檢查。有些患者則是等到癌細胞逐漸往週遭組織的神經系統侵犯,有隱約背痛或上腹疼痛的症狀發生時,才檢查確診。然而,一旦出現上述這些症狀時, 胰臟癌 往往都已進入局部晚期,甚至已經發生遠處轉移了。 胰臟癌 是由胰臟細胞長出來的惡性腫瘤,胰臟可分為頭部、體部和尾部三個部分。根據統計,約92%的 胰臟癌 為胰腺癌,發生率在頭部約70%,體部約20%,尾部約10%。早期的 胰臟癌 大部分都沒有症狀,等到腫瘤大到一定的程度才會出現腹痛,甚至於背痛等非專一性的症狀。一般來說, 胰臟癌 的症狀,會依發生的位置而有所不同: 1. 長在頭部的 胰臟癌 : 當腫瘤長在頭部時,患者可能會出現體重減輕,腹痛和消化不良等症狀。若腫瘤壓迫到膽管,則會出現黃疸,皮膚搔癢,甚至排出灰白色糞便。 2. 長在體部和尾部的 胰臟癌 : 若病灶發生在體部或尾部,病人很可能沒有任何症狀

精準醫療,知多少

圖片
精準醫學=生物醫學的研究+疾病的新分類學 精準醫療 (Precision Medicine) 是以 個體化醫療為基礎 、隨著 基因 組測序技術 快速進步,以及 生物信息與大數據科學 的交叉應用,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醫學概念與醫療模式。簡言之,就是藉由對正常人和病例個體的 基因 測序,對比分析患病情況,利用靶向藥物、細胞療法等治療手段,精準地對病毒或基因進行打擊治療,從而安全、有效地治癒疾病。 全世界正邁向 精準醫療 的新紀元,隨著 2015 年歐巴馬在國情咨文中提出 2.15 億美元推動「精準醫療計畫」(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英國繼而宣布發起「精準醫學躍進」(Precision Medicine Catapult),中國也同樣在生物醫藥「十三五」規劃中聚焦於 精準醫療 。 我國中央研究院及長庚大學與美國癌症研究所於 2016 年簽署備忘錄,加入美國「癌症登月計畫」(National Cancer Moonshot),與多國攜手合作。同時, 精準醫療 也是政府 5+2 生醫產業政策中的主要項目,發展台灣生醫領域的重要基礎建設,為此政府特別提出整合型癌症精準治療旗艦計畫,期待將台灣打造成獨具特色的「亞太地區癌症醫療中心」。 精準醫療 的最終目標,是以最小化的醫源性損害、最少化的醫療資源耗費,來獲得最大化的治病效益,前景不可限量。 Informa Pharma Insight 新聞洞察分析模組 + Pharmaprojects 藥物研發模組,提供精準醫療研究最新資訊 Informa Pharma Intelligence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有超過一千筆 基因 療法正在進行研究,其中約 7 成處於臨床前期,主要多針對腫瘤、心血管疾病、傳染性疾病等。Informa Pharma Intelligence 預估,未來針對 基因 療法的臨床試驗、開發者數量都將增加。 (文章來源:智泉國際事業) 《健康靠自己, 生病找醫生》, 如果想進一步的交流 ,或關於基因檢測的問題,歡迎加我的line@與我聯絡。

精準醫療進展快 專家:推抗癌新療法

圖片
基因檢測開啟癌症治療新選擇!生物醫學科技專家李鍾熙表示, 精準醫療 應用飛快,目前基因檢測和免疫治療已開啟對抗癌症的新療法。另外, 精準醫療 領域也從治療擴展到了保健,相關單位正著手採集環境數據,將有助了解並調整民眾的生活型態。 基因檢測找到標靶藥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4日舉辦「 精準醫療 產業發展論壇」,邀請台灣生物産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鍾熙分享精準醫療的發展與應用。李鍾熙表示,台灣的 精準醫療 目前主要聚焦在癌症治療,他說,有位肺癌末期患者在當地醫生都束手無策的情況下,嘗試基因檢測分析,很幸運的找到一種標靶藥物,讓腫瘤在兩個禮拜內不斷縮小,很快地恢復正常生活。 「 基因檢測 有機會能夠跨越癌種找到更多治療選擇,」他說,傳統醫療上,醫師會根據病種開特定的藥,如果沒有效果,再換藥。但是透過基因檢測,可能發現不同癌種的病患帶有相同的基因突變。例如,肝癌患者檢測出帶有腎臟癌常出現的突變基因,那麼他也能適用腎臟癌的治療藥物。患者因此不再被限制於某型的藥物,有更多治療選擇。 進行免疫細胞防護 李鍾熙興奮表示,現在有許多工具可以達到 精準醫療 的目標,例如標靶藥物、免疫治療、AI、大數據、液態生物檢體等等。其中免疫療法包括藥物和細胞治療。藥物方面,由於癌細胞會透過「免疫檢查點分子」將免疫細胞凍結,使得免疫細胞失去攻擊力。免疫藥物可針對這點,為免疫細胞進行防護,使免疫細胞持續活躍。這是目前最普遍使用也是台灣唯一合法的免疫治療方式。 而另外一種發展飛快細胞治療方式:CAR-T,是從病人身上取出一段免疫T細胞,進行基因改造後再打回體內,利用改造過的T細胞來殺死癌細胞。李鍾熙說,美國的法規非常進步,FDA已於去年7月發布6項基因治療的指導原則,國際藥廠因此紛紛跳進來做基因或細胞治療的研發。 精準治療到精準保健 除了 精準醫療 ,目前也有許多廠商將目光放在 精準保健 ,包括疾病預測和術後追蹤。其中,液態生物檢體就在術後追蹤發揮了很好的效用,只需透過體液(血液、唾液、尿液)採集,就能進行基因分析,病患因此免去了做切片的侵入性危險。 他說,疾病狀況不只跟基因有關,也與在地環境有緊密連結, 精準醫療 因此也關注民眾的生活型態,藉由整理當地食物、水質、空氣等數據資料,也有助疾病預防和治療分析。 (文章來源:台灣醒報) 《健康靠自己, 生病找

腫瘤就是癌症嗎

圖片
癌症又稱為惡性腫瘤 ,是人體內一些突變細胞不正常的增殖。由於癌細胞繁殖速度相當快,且具有高度侵犯性及轉移性,造成組織器官的病變引發各種不適症狀,最後導致器官功能喪失並危及生命。 癌症發生的原因   癌症 成因一直是科學家多年來研究的問題,依研究所知,除了家族性的遺傳外,環境污染、不當飲食習慣及生活中過度壓力等,都和 癌症 發生有著密切關係,在了解 癌症 的可能成因後,我們應該適度調整生活習慣、避免環境污染,以遠離癌症對我們的威脅。 癌症的高危險群     遺傳:家族成員中有 癌症 病患者 體重過重:過多的熱量攝取會導致肥胖及增加罹癌的風險 工作環境中接觸高汙染原者(輻射、重金屬、空氣汙染或其他工業廢料如戴奧辛等) 生活作息不正常者 常吃刺激性食物,如檳榔、菸、酒 常吃醃漬類、煙燻類、油炸、油煎、碳烤類食物 生活壓力過大導致睡眠不足、荷爾蒙改變或精神狀況失調者 經常接觸致癌化合物,如有機溶劑、黃麴毒素等 癌症可以預防嗎?     醫學研究已證實約有5-10%的 癌症 來自遺傳,其餘的 癌症 成因則是與生活環境、習慣與飲食有關,換句話說,日常生活中建立良好習慣,並從飲食、運動著手調整,就可以減少罹癌的危險。 身體出現哪些異常症狀時要提高警覺?     排尿、排便習慣改變,腹瀉和便秘長期交替 皮膚、口腔潰瘍久不癒合或出現異常斑點 身體特定部位疼痛久未改善 組織器官不明原因腫脹、增厚或有硬塊 不正常出血或分泌物 吞嚥困難或腸胃道消化不良 身上各種痣或疣的新進變化 長久咳嗽或聲音沙啞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不明原因的長期發燒或全身倦怠 ※若有以上的症狀,建議可以盡早接受癌症篩檢: 1.口腔篩檢、2.糞便篩檢、3.子宮頸抹片、4.乳房攝影,盡早發現問題,及早處理,可以讓自己少些不必要的擔心! 腫瘤就是癌症嗎?     腫瘤 分為良性 腫瘤 (細胞型態良好、不是侵犯性、不會轉移)及惡性 腫瘤 (細胞分化不好、有侵犯性、會轉移),所以惡性 腫瘤 才是癌症。 得了癌症該怎麼辦?     一旦發現罹患癌症後,除了進行徹底檢查外,更重要的是接受專業醫師建議及進行正確醫療,千萬不要忽視病情而耽誤治療

上班族擺脫「三高一胖」的必知關鍵

圖片
不到40歲,卻已經有了高血壓、高血脂、腰圍中廣?如果同時有以上症狀,你已經有「代謝症候群」。據統計,高達二分之一上班族患有這個症候,如何預防,一定要看。 高血壓 發生在年輕上班族身上不再是新聞,根據長期研究年輕型高血壓的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肇文指出,2000年以醫院為背景的調查發現,40歲以下的高血壓患者佔了總患者數的7%,近年雖無正式統計,「但據觀察,40歲以下的高血壓患者明顯持續增加。」 陳肇文碰過許多20到30多歲的 心血管疾病 患者,這族群發病率增高,跟近2年醫學界熱烈討論的代謝症候群相關。陳肇文說,50歲以下的高血壓患者,有56%是代謝症候群,也就是一半以上的高血壓患者,除了有高血壓,體內還暗藏其他危險因子,導致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增加。 醫學普遍認知,高血壓患者比非高血壓患者的中風機率高5倍,爆發 心肌梗塞 機率高2倍。危險的是高血壓合併代謝症候群,爆發心肌梗塞機率將增加到3、4倍。 令人憂心是,「台灣年輕上班族約一半以上有代謝症候群,」專為許多企業進行健檢的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梁衛賓說。 代謝症候群 何謂代謝症候群?就是「 三高 一胖」-- 高血脂 、高血壓、高血糖、肥胖,主要判斷要件有5項,只要有3項以上,就是代謝症候群。 以上要件皆是醫學檢驗數據,趕緊翻出你去年的公司健康檢查表,數一數,自己有幾項?若不幸有3項要件以上,也不必過於緊張,代謝症候群並非疾病,只是一個身體出狀況的警訊,還有機會恢復正常狀態。 ▓要件→判斷標準 三酸甘油脂→>150mg/dL 高密度膽固醇→<40mg/dL(男性);<50mg/dL(女性) 空腹血糖→>100mg/dL 血壓→>130mmHg(收縮壓);>85mmHg(舒張壓) 腰圍→>90cm(男性);>80cm(女性) 身旁潛藏哪些危險因子 根據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梁衛賓的整理,代謝症候群的出現,與下列因素有關: 第1:壓力。 壓力是現代人最大的無形健康殺手,很多人在上班日與休假日的血壓明顯不同,上班日會高出許多,主因就是壓力。 第2:缺乏運動。 每週3次,每次維持30分鐘,每次心跳達130下,「333」原則是眾所皆知的運動標準。 一般運動可分成兩大類:「有氧運動」和「重量訓練」。前者如走路、慢跑、騎腳踏車和游泳等,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