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0的文章

晚期卵巢癌做基因檢測 找對藥拚存活

圖片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指出, 卵巢癌 位居女性十大癌症第八名,根據最新的衛生福利部105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全台有1,507人確診卵巢癌(包括卵巢、輸卵管或腹膜惡性腫瘤)與656人死亡,其發生率與死亡率排名均位居女性第七位。 腹腔內化療 晚期卵巢癌治療新選擇 卵巢癌目前主要治療方式仍以手術切除為主,清除腫瘤組織避免擴散,再依病理結果安排輔助性化學治療。卵巢癌的癌細胞多散佈在腹腔內,若使用每三週一個療程的傳統靜脈注射化療藥物,經全身循環後,僅有小部分低濃度的藥物會進入腹腔,療效有限且患者生活品質受影響。 亞東醫院婦產部 部主任蕭聖謀醫師指出,近年來有數個臨床試驗證實,腹腔內化療直接在腹腔注射化療藥物,提高藥物濃度至血中濃度的20-1000倍後,可增加晚期卵巢癌患者的存活率。亞東醫院婦產部之院內研究發現腹腔內化療效果的確優於靜脈注射化療;亞東醫院婦產部也發表了世界上第一篇論文證實腹腔內化療效果的確優於每週靜脈注射化療;約可降低77%的死亡風險。亞東醫院初步統計院內資料,超過八成以上的患者皆能順利完成腹腔內化療療程,獲得更長存活時間。 晚期卵巢癌防復發 基因檢測找標靶很關鍵 卵巢癌易復發,研究指出約有八成病患經一線化療後復發,且每次復發,治療效果與存活期將每況愈下、預後不佳。蕭聖謀部主任表示,欲延長卵巢癌患者的疾病無惡化存活期,一重要關鍵為在化療後找到對的標靶藥物作維持治療。目前標靶藥物包含可減少癌細胞血管新生的血管新生抑制劑,與可抑制癌細胞DNA修復的口服標靶新藥-PARP抑制劑,後者需癌症 基因檢測 。研究指出,DNA修復機制中最重要的基因BRCA1/2以及同源重組修復(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 HRR)相關的基因變異,已被證實與PARP抑制劑的療效高度相關;國際癌症治療指引(NCCN guideline)提及經癌症 基因檢測 確認BRCA1/2基因有突變,或具有HRR基因變異所導致的同源重組修復缺失(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deficiency, HRD)特徵者,可使用PARP抑制劑進行精準醫療,提高延長無惡化存活期的機會,且現有NGS癌症 基因檢測 ,讓患者不用歷經多個基因檢測,就可一次檢查48個DNA修復機制重要基因,用藥機會更大。 有卵巢癌家族史 醫籲基因檢測BRCA基因 研究統計約有2...

必看!15種與死亡最相關的飲食陷阱(下)

圖片
NG 9:吃太多紅肉 每天豬肉、羊肉、牛肉的份量建議在18到27克之間,不要超過。但奶類、蛋類、魚類不算在紅肉裡喔。 NG 10:吃太多加工肉品 我們並不需要固定攝取煙燻、醃漬、加防腐劑或其他化學製劑的加工肉品。因此加工肉品沒有所謂的建議攝取量( 可以不吃就不吃 ),但如果吃了,每天不要超過2克,然而研究顯示,大家每日平均吃的加工肉品是4克! NG 11:喝太多糖飲 糖,也是一個可以不吃就不要吃的。但我們常常喝大杯含糖茶飲、汽水、能量飲料等,都會帶來多餘的糖份,如果這些加糖的飲料累積糖份超過每天5克則是過量。果汁如果有加糖也是不適合,除非喝的是百分百無添加果汁,那其中的天然糖份就不會被算在裡面。 這個是眾人不知不覺就超標最多的!許多地區的人民每日喝了不少糖飲,從糖飲中攝取49克的糖,達建議最高攝取量的10倍之多 ! NG 12:吃太少纖維 建議每天從蔬菜、水果、全穀類雜糧、豆類中,攝取纖維達19到28克。 NG 13:飲食中鈣質太少 建議每天從 牛奶、優格、起司 攝取1到1.5克的鈣質。 NG 14:飲食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太少 飲食中帶有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葵花油等,應該佔每日熱量的9%到13%。 NG 15:吃太多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也沒有建議劑量,也就是說, 能不碰就不要碰 。 過去我們講到飲食陷阱,很多人會介意在總量吃太多,那這次的研究討論的是藏在藏在細節裡的魔鬼。但如果你仔細看前面的內容,會發現 「吃太少健康食物」帶來的死亡風險,會比「吃太多不健康食物」更大 !所以不是說「我都吃少少的」就代表一定健康喔! 不論年齡、性別、社會條件,如果盡量改掉這些飲食上的壞習慣,可以預防五分之一的死亡。因為 這些不好的飲食習慣容易讓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癌症 。你可能不難想像,每餐都是吃得很鹹,只吃醃菜不吃新鮮蔬菜水果的人,很容易罹患高血壓,接著就因高血壓而中風造成失能、殘障,甚至死亡。 過去你可能會認為飲食西化很不好,確實美國人吃了太多加工食品,反式脂肪也太多,但還在195個國家的飲食健康程度中排行於前50名。從這份研究我們會發現中國排名排在140名,每十萬人中有350人因飲食問題而死,在榜單上算是後段班,而中菜吃法的最大陷阱就是「鹽份過多」! 名列前矛、 吃的最健康的國家是以色列、法國、西班牙、日本 。這樣看起來, 最接近「 地中...

必看!15種與死亡最相關的飲食陷阱(上)

圖片
每天吃三餐加零食消夜,你吃膩了嗎?不過我們選擇哪些食物填飽肚子,可是事關重大啊!下次老婆或男朋友問你「今天該吃什麼」,不要回答「吃什麼都沒關係啦!有得吃就好!」 飲食選擇並不是假議題!即使今天的選擇不會讓你「馬上」健康,但每天持之以恆地願意選擇往好的飲食習慣靠攏,才能持續擁有健康。 最近醫學期刊《柳葉刀》(Lancet,也被譯做《刺胳針》)刊出了 一篇研究報告 ,認為全球「 五分之一的人因為自己的飲食習慣而提早死亡 」。於2017年,全球有一千一百萬人因為不良飲食習慣而死亡,有兩億多人因不良飲食習慣而失能。 哇!那這麼一來,不好的飲食習慣就打敗了抽菸,成為最嚴重的健康殺手呢(抽菸每年造成全球800萬人死亡)!甚至比其他的危險因子帶來死亡的機會還來得高。接下來,我們就根據這篇研究,看看究竟怎麼吃才最健康! 地球上有八億人是食物來源缺乏,容易餓肚子的;地球上有十九億人吃太多體重過重。飢餓和肥胖同樣都是營養不均的一種表現形式。然而這篇從1990年到2017年,橫跨195個國家的飲食習慣研究裡,並沒有把體重列進考量。而是針對25歲以上的成年人,分析15種與死亡最相關的飲食習慣,以下就是這十五種不良飲食習慣。 NG 1:吃太多鈉 每天總共吃超過3克的鹽巴。這個部分是以每24小時尿液中排出的鈉來計算吃進肚的鈉是否過量,而非用一次尿液排出的鈉來計算,因此並非每個國家都有這方面的資料可供統計。但總結來看,這是錯誤飲食習慣的第一名! 吃的太鹹、調味太重是造成健康危害的最大兇手 。 NG 2:吃太少全穀類 研究建議,成人每天吃100到150克的全穀類,指的是從米飯、麵條、早餐麥片等攝取 天然的麩皮,胚芽和胚乳 ,並不是指澱粉總攝取量喔!現在雖然很多人提倡增加蛋白質、減少澱粉,但一定要注意,我們可以試著減少白米飯、麵包、白麵條,減少「精緻澱粉」的攝取,但 全穀類的麩皮,胚芽和胚乳含有重要的礦物質與維生素,並不能因此都不吃 !你可以 選擇糙米、紫米、全燕麥、糙薏仁等標示為「全穀類」的穀物 。研究顯示,平均大家只有吃到建議量四分之一的全穀類。 NG 3:吃太少水果 這裡指的水果可以是新鮮的、冷凍的、或煮過的水果。但是喝 果汁不算是吃水果(很重要請記得),吃醃漬的水果也不算 !研究建議水果總量一天達到200到300克。 錯誤習慣的前三名就是「吃太鹹(鈉離子攝取過...

癌症營養支持,營養師解說

圖片
已有很多研究發現,營養不良的癌症病患接受治療的效果會比較差。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王馨羚營養師表示,營養不良會讓患者的體力變差、降低治療效果及生活品質,以致病情惡化等問題。 王馨羚營養師指出,評估癌症病患的營養狀態時,除了營養攝取量之外,還會去了解營養攝取的種類,是否符合患者體態以及體重變化所需要的建議量,為每一位病患進行完整個人化的評估。 六類營養,缺一不可 營養師提供建議時,會分成六大類食物,包括全榖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堅果種子類。要「吃飽」也許很簡單,尤其癌症病患有時會有「早飽」的效應,建議病患能以均衡飲食搭配方式,在正餐中能攝取全穀雜糧類之澱粉食材,配上蛋白質類,即豆(指黃豆、黑豆、毛豆及其製品)、魚、蛋、肉等,再加上蔬菜纖維質類的食材,兩餐中間可以搭配水果,一天可以喝一次乳品。由於部分患者喝乳品會有腹瀉,且為增加病患的營養攝取量,並有體位較輕狀況者,可以考慮把乳品改成不含乳糖的配方營養品。 王馨羚營養師表示,有些患者在治療過程會有食慾不振的情況,以致造成攝取量降低,我們會建議搭配營養補充品,以輔助熱量以及蛋白質的攝取。 抗癌過程,把食物當藥物 治療前期,主要會建議患者均衡營養的概念,首先確認患者體位是否過輕,體位過輕的患者要加強營養輔助,否則將可能在後續的治療中體力透支,這也是治療前的營養補充很重要的原因。 在治療中期,患者可能出現藥物副作用,例如: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狀況,營養師會依照患者狀況給予建議。最常發生的噁心、嘔吐或腹瀉,會建議少量多餐,在最舒服的時候就盡量吃。傳遞「把食物當成藥物」的觀念給患者,食物的重要性不亞於藥物,一定要吃不然身體沒辦法承受後續的狀況,這樣患者比較能夠理解。 關於熱量攝取,有個常見的迷思,很多家屬會燉雞湯、燉魚湯,他們認為營養都在湯裡,所以就多喝湯,不去吃裡面的固體食材。王馨羚營養師強調,固體食材才有足夠的營養,正確方法是先把料吃完,有多餘的空間再來喝湯。 癌症病患如果沒有 糖尿病 ,偶爾可以吃些濃湯、奶昔、蛋糕等高熱量食材,補充熱量。或適時地搭配一些配方營養品,希望患者每一口吃進去的熱量能夠比平常一口進去的熱量多一些。 治療後還是要繼續維持營養攝取,原則一樣秉持均衡飲食的概念,除了每餐裡面能夠均衡攝取之外,也希望能夠「多樣化」。有些病患聽別人說哪一...

基因檢測,肺癌用藥更精準

圖片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很高興今天邀請到,曹世明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劉育志醫師:我們今天的主題是肺癌,想要請教曹醫師的是,為什麼在治療肺癌的時候要進行 基因檢測 ? 曹世明醫師:肺癌現在是很重要國人的一個病,它的檢測方法最重要還是傳統的病理,還有一些臨床的診斷,不過現在的治療日新月異,所以為了要讓這些新的藥,能夠真正地對病人有幫助,基因檢測現在慢慢地已經成為主流。 劉育志醫師:哪些時機適合做 基因檢測 ? 曹世明醫師: 基因檢測 的時機,從一開始在治療之前,診斷確定的時候就可以做,另外一個時機呢,比方說治療到中間一半,你也可以做,當產生抗藥性的時候,或者是有時候藥物從第一線到第二線,這個中間轉換的時候,都是做 基因檢測 的時機。 曹世明醫師:就在幾年前,大家發現原來這些癌突變,有一個主導的我們叫做driver基因,它就好像黑道裡面的老大,它存在整個癌化就是以它來主導,最常見的就是EGFR,EGFR在台灣大概百分之60,第二種百分之4左右的是所謂的ALK,另外還有ROS1跟BRAF。 曹世明醫師:ALK基因呢,在台灣不是不常見,這是有一個日本人後來發表了,大家才知道原來呢,不管抽不抽菸、不管男生、女生,常常沒有辦法去分辨,只有拿到檢體之後,測量它的基因突變,才有辦法抓到這個。 劉育志醫師:在肺癌這一方面,我們大概會進行哪些種類的 基因檢測 ? 曹世明醫師:除了EGFR當然也有ALK,ROS1、BRAF等等,這個都算是 基因檢測 ,比較精確的呢,就是要做所謂的「基因定序」,做一個NGS這樣的 基因檢測 ,這個基因檢測就是更深入、更好的 基因檢測 。 劉育志醫師:傳統做 基因檢測 跟現在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差異在哪個地方? 曹世明醫師:次世代基因定序就是我講的NGS,它可以把基因的序列,一個一個定下來,以EGFR來講,我們有4個點,18、19、20、21,每個點又有各自不一樣的突變,定序的話可以更清楚,常常我們做傳統的PCR,就是只能做到我們最常見的那幾種,所以這兩個還是有深度上的差別。 劉育志醫師:要用什麼樣的檢體來做 基因檢測 ? 曹世明醫師:基因檢測最好的檢體當然就是,腫瘤本身做下來的切片,手術拿下來的當然是最好,因為它的量最大,一般來講我們都是用細針穿刺,或者用支氣管鏡去穿刺拿到檢體,用組織切片去做的 基因檢測 ,是我們 基因檢測 裡...

這癌難防、難治、進程快! 化療新藥伴「胰」路向前

圖片
胰臟癌 因難防、難治、進程快,素有「癌王」稱號,令人聞之色變。「印象最深的是一名五十多歲男性,確診時就已經是晚期,而且 胰臟癌 的藥物治療選項又不多,正好碰到化療新藥問世,而且一用就是14個月,接受治療的成效相當出色。」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謝燿宇主治醫師分享了這名患者的治療經過,藉此鼓勵患者積極接受治療、不輕言放棄。 「癌王」:發生率幾乎等於死亡率 確診多已晚期 根據105年癌症登記資料,國內一年內新診斷的 胰臟癌 患者有2200人,死亡人數也高達近兩千人,發生率幾乎就等於死亡率,約九成患者經診斷後,存活時間不超過一年。謝燿宇醫師表示,因 胰臟癌 處於腹腔深處,周遭沒有太多神經分佈,使得癌症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且即使疾病發展到後期,如上腹悶痛、脹氣、食慾不振、體重快速減輕(半年內減少10%以上的重量)等症狀均缺乏特異性,他強調,「即使有這症狀也不見得是 胰臟癌 ,加上目前仍無有效篩檢方法,使得 胰臟癌 相當難以及早發現,四分之三的患者確診時,都已屬晚期,無法接受開刀治療。」 化療新藥有健保給付 整體延活可達9個月 對於無法接受手術的病人,目前的治療多以全身性化療為主。然而治療 胰臟癌 的困難點在於藥物選項並不多。 謝燿宇醫師分析,因為胰臟本身結締組織多,血管供應較不充足,使得藥物難以進入器官組織內部;而且癌細胞本身也具有很多抗藥性基因,使得藥物不容易發揮作用,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太多藥物被證明可有效治療 胰臟癌 。 不過幸好,目前除了有溫和的第一線治療,可改善患者食慾不振與疼痛的狀況外,還有第二線的化療新藥已經納入健保給付,可增加疾病控制率跟存活機率,臨床試驗更證實可延長亞洲患者整體存活期達9個月。 只要吃得下就好  醫囑:多「保重」積極治療 除了積極配合治療外,很多 胰臟癌 患者會出現體重減輕的狀況,「這其實是一個不太好的預兆,因為患者營樣狀況差,對治療反應不好,身體狀況就會快速惡化」,因此他強調,「患者只要能吃、願意吃都是好事!」飲食上,患者除了減少攝取奶製品,以避免拉肚子外,並沒有太多禁忌,只要吃得下都好。對於有意尋求中醫協助的患者,建議可向大醫院中有與腫瘤科醫師合作經驗的中醫諮詢,雙方熟悉彼此用藥,才可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文章來源:健康醫療網) 《健康靠自己, 生病找醫生》有關於基因檢測的問題 歡迎加我的line...

高復發+高死亡率 突破晚期卵巢癌治療困境

圖片
一名42歲的曾小姐(化名),因為不孕症求診,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不孕科醫師做了第一次不孕手術當中,發現左邊卵巢長了惡性腫瘤,立刻轉診至婦癌科治療。收治該病例的婦癌科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原本想為曾小姐採取保育療法,開刀切除左側卵巢、保留右側卵巢,卻又發現其右側卵巢附近、以及腹腔還有散在性腫瘤。所幸在手術及化療後,曾小姐的腫瘤指數降到正常,電腦斷層也查無腫瘤跡象;曾小姐進一步接受基因檢測後發現帶有BRCA1/2突變基因,醫師建議她服用口服標靶藥物做為維持療法,迄今病情穩定。 沉默殺手「無症狀」難揪出 多半被誤認腸胃毛病 周醫師指出, 卵巢癌 多好發年齡在45歲左右,主要原因是細胞基因突變造成組織病變。因卵巢癌本身沒有特異性的臨床症狀,既不疼痛也不會出血,初期難以覺察。 到了後期,即使患者腹部突然變大,也容易誤以為發胖缺乏危機感,往往等到患者常因腹水肚子發脹不舒服,還以為是腸胃毛病,卻找不出病因而被轉往婦科,經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 卵巢癌 腫瘤,確診時多半已到了末期。 化療近7成會復發 新型標靶治療帶來曙光 周醫師說,大部分 卵巢癌 標準療法是手術加上化療。醫師先為患者進行腫瘤減積手術將腫瘤切除乾淨,再施以化療。化療藥物多以鉑金類藥物加上太平洋紫杉醇。手術與一線化療後,75%的患者可以達到完全緩解;不幸的是,卻有70%患者會再復發,而且大多數會一再復發。 高死亡加上高復發率,加上化療容易產生抗藥性,晚期 卵巢癌 患者膽顫心驚,唯恐開刀後化療沒多久,還陷入反覆復發及化療的惡性循環。如何維持治療成果是醫病共同需求,維持療法相對重要。 口服標靶藥物延後復發 提高整體存活率 經過幾項大型臨床試驗,維持療法最常使用的標靶藥物有兩種。一種是藉著抑制血管新生達到抗腫瘤的目的,患者接受化療用藥中併用該類標靶藥物,化療結束之後繼續使用一年或一年多,可延後復發時間大約半年。 另一種口服標靶藥物是PARP抑制劑,根據最新臨床試驗研究指出,在 卵巢癌 一線化療後,針對帶有乳腺癌基因(BRCA1/2)突變患者,服用PARP抑制劑兩年,復發機率可以降低70%,無疾病進展存活時間 (PFS) 最少可延長三年。到第四年,仍有52.6%病人的卵巢癌沒有疾病進展。 突變基因BRCA1/2患者 適用PARP抑制劑     周醫師還提及,一名多次復...

AI抗疫總動員!醫療、科技業界終將打破藩籬?

圖片
儘管各界投入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健康醫療產業已有一段時間,但因醫療產業與科技產業的運作模式大不相同,各國法規限制不少,導致AI臨床應用發展緩慢;隨著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爆發,各界紛紛打破原有藩籬,也讓AI醫療有機會邁出商用發展的一大步。 從醫學影像辨識、電子病例分析到疫情預測,AI在醫療研究與臨床領域陸續有些進展。Appier首席人工智慧科學家孫民表示,不管是預防、診斷、醫療或協作,AI在醫療領域的重要性與日俱增,AI工具可提供醫護及研究人員精準數據與決策判準,加速分析病因及開發藥物,減少病人重返醫院的比例,或者協助有效分配醫療資源。 AI 影像辨識可偵測醫生手部衛生、長者活動狀態 以這次的新冠疫情為例,AI在防疫的每個環節都有不少著墨與貢獻。舉例來說,當今包括捷運、百貨公司或辦公大樓在內,愈來愈多公共場所都設有非接觸式紅外線熱影像體溫偵測器,但這類裝置過去可能會偵測到動物、或者人手上的熱咖啡而發生誤判,現在加入AI的人臉識別或人體移動辨識功能後,可以更精準測量目標者的體溫,避免造成困擾。 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指出,透過AI人工智慧辨識,熱影像體溫偵測器可直接鎖定人臉進行額溫偵測,不必擔心貓狗、公車、汽機車亂入,更不用擔心拿著熱食、熱咖啡的人卻被機器偵測到溫度過高而發出警訊;此外,多人動態量測功能,可同時間透過臉部辨識量測鏡頭1-3公尺範圍內的所有民眾,讓量測期間人流快速通關。 另一方面,在醫療院所或健康照護場域,透過電腦視覺系統及機器學習技術,即可偵測員工或病患是否有按規定使用酒精消毒或洗手,也可分析人流較為密集的熱點地區,必要時提出警示或進行分流。史丹福大學就與醫療機構合作,在特定的管制實驗室、走廊、病房等處,透過智慧監視器及多重感測器,藉以偵測及評估臨床醫師的手部衛生狀況,希望降低院內感染的機率;另外為了隱私考量,也可採集去識別化的模糊影像。 孫民認為,透過AI影像辨識技術,未來也可進行室內場域的個體移動足跡分析,例如在封城或隔離時,可用來監測獨居長者在家中或隔離場所的活動狀態,達到遠端照護的目的。 超級電腦搭配深度學習,加速病毒分析與新藥研發     在醫學研究方面,AI搭配高速運算的超級電腦,也充分發揮其效用。IBM就透過全球最強大的 Summi...

用基因檢測在夯什麼?除了遺傳疾病還可以救癌症!

圖片
這句話已經在許多想要「掌握」自己未來健康的人中,悄悄流行起來。雖然大部分人對於「基因」(DNA)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親子鑑定,但其實基因檢測的內容早就超過這個範圍。 專做「 基因檢測 」的廠商在台灣已經超過30家以上,包含母胎 基因檢測 、癌症藥物檢測、疾病風險預測、天賦檢測等,都是其中的熱門項目。拿在母胎基因檢測領域中的知名廠商慧智基因來說,每個月至少收1萬名客戶。 但人體「基因」是一片汪洋大海,其中未知的部分還非常多,就如同「科學算命」一樣,這也讓許多人在觀望要不要加入「檢測」的行列。 基因檢測 到底在貴什麼? 如果把基因檢測當成一種日常的「健康檢查」來看,價格確實不斐,一次動輒3、4萬元的檢查,也難怪讓人猶豫。 不過拿到基因很簡單,要進行檢驗、分析卻是很難的技術,一台機台都是幾千萬、幾億元在計算的,有些公司還會將拿到的數據送往國外做分析;3、4萬元,已經比過去剛開始發展 基因檢測 時的「30萬元」,降低了1/10的價錢。 目前基因分析常用的做法有2種,一種是桑格氏定序(Sanger method),一種是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 NGS),次世代定序一次能分析的基因數量、速度都比桑格氏定序多,所以現在大多的基因檢測公司都會採用NGS來分析,但價格也會比較高。 基因檢測 的流程 基因檢測 常用的人體檢體是血液、唾液,如果是在產前檢測,還可能用到羊水。如果想要開始基因檢測,可以先看看想要檢測的項目,是用什麼檢體來檢測。 採集完檢體之後,接下來是基因分析的時間。因為除了機器分析之外,還是有些部分會需要使用人工分析,所以依照檢測的項目類別、項目多寡,以及廠商收件數,所需的時間從3~21天不等。 最後,就是看報告的時間,廠商會安排諮詢師解說報告,並告知後續要做什麼樣的處理;但也有廠商是直接給報告,沒有分析、也沒有後續的安排,常常讓受試者很困惑,這就不是一個好的基因檢測作法。 基因檢測 分3種,我該怎麼選? 母胎醫學會理事長鄭博仁認為, 基因檢測 大略上可以分為3類,一類是產前、產後的遺傳檢測,一類是針對癌症患者使用藥物、療法的檢測,一類則是所謂的「消費性檢測」。 母胎基因檢測與新生兒檢測 產前、產後的遺傳檢驗統稱為「母胎 基因檢測 與新生兒檢測」,是最早發展的 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