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啊,我到底該拿你怎麼辦?

抗生素啊,我到底該拿你怎麼辦?


公共電視2018世界公視大展精選:比利時影片《該屎的抗生素》

家裡小孩發燒,看完醫生回來,藥袋裡有抗生素,這時身為父母的你要做個決定了,這藥該不該給小孩吃?在看過這部影片前,你覺得完全不需要考慮,醫生都開藥了,表示小孩需要藥物的保護,當然要吃;但是在看過這部影片後,你猶豫了。
小時候的經驗會影響一個人長大後的行為,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小時候吃的救命藥影響長大後的健康,這就奇怪了。研究數據指出,在老鼠實驗裡,幼年時服用抗生素會造成長大後容易肥胖。我們當然不能拿人做實驗,但是在長期追蹤的人類研究發現,如果小時候服用過廣效性抗生素,長大後肥胖的機會可能提高,這下家長心裡可掙扎了,吃抗生素是要解決眼前面臨的健康問題,不吃不行,但是吃了卻可能把孩子推向肥胖的風險,該怎麼辦才好?

抗生素是治病救人的藥,為什麼會對人造成傷害?

人類的腸道裡有數百種細菌,是個極為複雜的社會,住在腸子裡的細菌各自在食物殘渣中找到自己需要的養分,而其中有些細菌能為人類提供重要的幫助,像是能分解我們處理不了的植物纖維,把它切開消化,剩下來的短鏈脂肪酸還可以被腸壁細胞吸收使用。這招對遠古時代的人類來說可重要了,因為可以讓我們從植物食物裡多榨出一些保命用的能量,而且這些鋪滿腸壁的細菌大多無害,反而成為肉身盾牌,阻擋病原菌接近。
細菌和人類間還有許多我們不清楚的「遠古契約」,它們早就跟人類祖先組成互助聯盟,幫助了好幾代的人們,今天我們能安穩地過日子,其實是多虧了它們的幫忙。
不過,老實說,我們真的沒有好好珍惜這些盟友們,只要跑一次廁所,就把它們整批順著水流沖走,連再見都沒說。好在細菌生長速度很快,只要還有一些殘存者留在腸子裡,沒多久就可以複製生長補足原本的數量,讓腸子裡重現「軍容」,所以即便生活充滿各種刺激的變化球,腸子裡的盟友總是能展現強大應變能力快速補位;就算吃麻辣鍋後拉肚子,腸子裡還是有足夠的細菌可以當種源,在幾天後讓細菌社會恢復正常運作。

腸子裡的盟友可擋不住現代的毒藥

抗生素的問世讓人們可以發動閃電戰,擊退入侵身體的病菌,硬是從鬼門關前救回好多條生命。為了擴大戰果,廠商陸續推出更新、更好用,能同時對付多種病菌的廣效性抗生素,但是藥物殺菌時不會看「身分證」,無論好菌、壞菌都無差別地全部消滅,在強效藥劑經過一個療程的屠殺之後,雖然成功擊退病原菌,但是我們的細菌盟友也傷亡慘重,不一定能再長回來。因為服用抗生素導致菌相改變而產生的問題,現在才慢慢被科學家們發現、報導出來。

如果醫生開的抗生素有可能影響腸道菌相的完整,在現在的健康和未來的健康之間,我們該怎麼選擇?大部分的人從小到大,不知道吃了多少抗生素,好像也沒發生什麼大問題,我們真的需要那麼緊張嗎?
不只你傷腦筋,醫生、科學家們也傷腦筋。我們知道腸子裡有重要的好菌,但是還不能確切知道誰是影響肥胖或健康的「重要咖」,各國科學家至今仍在大便樣本裡努力尋找破案線索,如果未來能找出重要核心菌群的身分,或許就可以找出不傷它們、又能治病的藥物;或者可以把這些核心菌群做成益生菌製劑,吃藥治好病之後再把好菌補回來。

這一切有待科學家研究,不過至少我們已經知道廣效性抗生素不能當補藥亂吃,因為多吃可能會傷身。那我能不能減量,只吃一半呢?如果你真的這樣做,恐怕會先受害,因為若藥物無法在體內達到有效濃度,不僅無法殺菌,還會幫助病菌產生抗藥性。你只要向醫師問清楚,有必要的話請依指示服藥,沒必要時也別硬是要求醫師開抗生素,以免增加自己暴露在抗生素下的風險!

這是一部有趣的記錄片。因為自己的學術專業,在看這部影片之前,我已經充分了解抗生素可能帶來的影響,也很喜歡影片中馬丁佈雷瑟教授那本《不該被殺掉的微生物》。坐在螢幕前,跟著影片主角的記者彼得在各處收集線索、一步步進行實驗,整個拼湊真相和等待結果的過程,完美展現科學研究的刺激和興奮。

(來源:康健:作者 /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陳俊堯 · 出處 / Web only)

《健康靠自己, 生病找醫生》歡迎加我的line@與我聯絡。

加入的好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別小看分泌物! 沉默婦癌初期5情況最易被忽略

心肌梗塞其實心臟不會痛! 胸痛、冒冷汗超過15分鐘要提高警覺

10種食材 眼睛的守護者